找到相关内容205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巴利语系大藏经简介

    、经、论和藏外四大部分。律藏分为分别部(戒的条文)、犍度(僧团生活制度)、附篇(戒条的解释);经藏分为长部(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经》)、中部(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经》)、相应部(相当于汉译《杂阿含经》)、增支部(相当于汉译《增一阿含经》)和小部;论藏包括《法聚论》、《分别论》、《界论》、《双论》、《发趣论》、《人施设论》、《论事》;藏外分为注疏和其他两类。注疏原系僧伽罗文共28种,5世纪时由佛音、法护...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0747432.html
  • 问:“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完整的发音音节是波罗蜜多(paramita),梵音“波罗”汉译“彼岸”,“蜜”译“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译成汉文合起来是“到彼岸了”。在汉语使用中,也常省掉尾音,就成了波罗蜜。 “波罗蜜多&...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09390677420.html
  • 问:什么是因缘故事?

    因缘是原始佛教的义理之一,用佛教故事的形式来传播这一道理,称之为因缘故事。因缘是梵语尼陀那的意义,汉译为因、所因、因缘、缘起等,因缘之作用即缘起。因缘是原始佛教的义理之一,用佛教故事的形式来传播这一道理,称之为因缘故事。 《五分律》中说,“诸法因缘生,佛陀说法因缘”,因而,因缘也是因果报应之理。因缘故事大多用的是壁画来表现。渲染佛教信徒对佛因施供养、布施而得到的...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14678002.html
  • 问:什么是欢喜佛?

    欢喜佛乃藏传佛教密宗信奉的一种佛,原来是古印度传说中的神,即欢喜王,后佛教挪用作欢喜佛。欢喜佛梵名为“俄那钵底”,汉译为“无碍”。 关于欢喜佛的来历,据《四部毗那夜迦法》中说,观世音菩萨为度化欢喜王,化现女身前去见王,环希望见之,欲心炽盛,向其求媾。观音遂借机度化其皈依佛教,并成为护法尊神。 欢喜佛有两类:一位单体的,一是双体的。西藏...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4778108.html
  • 印度密教研究之现况及其研究方法

    ,也数度出现在唐代以前的汉译经典里。此即︰隋·阇那崛多所译的《一向出生菩萨经》、唐初菩提流志译的《一字佛顶轮王经》卷一、唐·不空译的《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若超越『密教』这个词汇的有无,及其意义之差异,则密教经典的成立史自是不得不在印度探求。但是,在汉译或藏译的大藏经中,被配属于密教部的经典,是否都真是密教经典?此外,在一般佛教经典中,有无密教经典存在?...

    松长有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24658677.html
  • 梵语与西域胡语文献中的佛教神话研究

    ,其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可以突破目前国内的佛教文学研究仅仅停留在汉译佛经层面的局限,开拓新的文学文献领域。简单说来,除少数学者外,以往的佛教文学研究基本上围绕着古代的汉译佛经以及为数寥寥的几本当代汉译,很难涉及到用印度的梵语和西域的胡语(包括吐火罗语、粟特语、于阗语、回鹘语等)书写的佛教文学文本。本课题恰恰以后者为主要的取材对象,无疑能够进一步扩大新史料的范围。比如...

    王邦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71064367.html
  • 关于汉文大藏经的几个问题(二)

    该书未对“大藏经”这一名词作出定义,但有一段叙述性语言:  佛陀神圣教说的汇集,在印度称为“三藏”,中国则叫做“一切经”或“大藏经”。……中国佛教在六朝时期,逐渐兴盛。这时也兴起了搜集整理汉译佛典、...组织和内容的意义。特别是隋唐时代的佛教界,在汉译经典将编入大藏经之先,都必须奏请皇帝敕许或钦定。随著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国家体制下,成为中国的宗教,并占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中文的佛典以致有钦定大藏经的那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5659495.html
  • 镇国大典 人天大宝——《大般若经》导读

    般若经》者为数极少。 《般若》类经典的梵本,现存有《十万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一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二回,《八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四会;《曼殊室利分》,相当于第七会;《般若理趣分》,相当于第十会;《能断金刚分》,相当于第九会;《般若波罗蜜多分》,相当于第十六会等。在藏文译籍中,没有像汉译这样的汇编本。现存藏译本有失译的《十万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一会),《二万五千颂般若》(...

    魏道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2951326.html
  • 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境界

    觉想,由离欲而生,而他成为觉知这种喜悦和安乐的人。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则经由训练而消失。”   “再者,比丘袪除忆想(汉译‘觉’或‘寻’,记忆的搜寻)和观想(汉译‘观’或‘伺’,观察思虑),由获得内在的宁静(汉译‘内净’)和心意的和谐统一(汉译‘一心’),他达到并住于第二禅之中,不用觉想和思虑,由定而生,充满喜悦和安乐。他的,早先由离欲所生,真实而微妙的,喜悦和安乐的觉想消失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05269625.html
  • 《大般若经》 魏道儒导读

    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一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二会;《八千颂股若》,相当于第四会:《曼殊室利分》,相当于第七会;《般若理趣分》,相当于第十会:《能断金刚分》,相当于第九会;《般若波罗蜜多分》,相当于第十六会等。在藏文译籍中,没有缘汉译这样的汇编本。现存藏译本有失译的《十万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一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二会),《一万八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第三会),释迦牟等...

    魏道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92342154.html